土辦法配新科技:一名寧夏治沙人的“綠色實踐”
        2023-06-18 13:49:26    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6月18日電(記者任瑋)32年,參與治沙造林80余萬畝,面積與7.5萬個標準足球場相當……這是唐希明與騰格里沙漠打交道大半輩子留下的印跡。


        (相關資料圖)

        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沙坡頭,曾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沙坡頭所在的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中衛市西郊林場場長唐希明從小就生活在這里。

        “一刮沙塵暴就遮天蔽日,喝完湯碗底都能留下一層沙?!斌w會過沙害之苦的唐希明說,他當年最期盼的就是考大學去南方,離開這個“破地方”。

        然而,選擇就讀林業專業的唐希明卻在完成學業后扎根家鄉防沙治沙,一干就是30多年?!捌鋵嵆踔砸埠芎唵危褪窍胗脤W到的知識把家鄉的環境變個樣子,讓后代不至于再受沙害之苦?!彼f。

        中衛市西郊林場場長唐希明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治沙項目區整理麥草方格(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工作之初,唐希明像一輩輩寧夏治沙人一樣,用扎麥草方格的方法牢牢鎖住肆意流動的沙丘,再向一米見方的草方格里播撒草籽、栽植樹苗,等待它們深深扎根,長出綠色的希望。

        干沙層動輒二三十厘米、夏季地表溫度高達70攝氏度,在沙漠里等待生命萌芽,過程艱苦而漫長?;叵肫?013年治理一片沙區的過程,唐希明說,前后三年種了4遍,成活率只有70%。第一遍栽下的容器苗,到第二年開春幾場大風過后,沙漠里只剩容器不見樹苗,幾乎“全軍覆沒”。

        “那時候,我愁得晚上睡不著覺,這沙漠就像生命的禁區,咋能把樹種活呢?”在一遍遍的嘗試中,唐希明發現了問題所在——沙漠里的干沙層非常厚,用鐵鍬植樹栽得淺,樹苗很難吸收到深層水分,一旦禁不住夏季高溫就會干死。

        唐希明琢磨許久后,發明出一種“干”字形鐵制植苗工具,插進沙土就會形成距離沙面50厘米左右的深洞,而工具底端的卡口可以卡住樹苗根部,將根系直接送入50厘米深的濕沙層。

        經過這些年的觀察試驗,這種工具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造林勞動成本節省近一半,造林效率提高一倍。

        2017年,這個“土發明”有了專業名稱“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并獲得發明專利,在當地大面積推廣使用。

        這是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拍攝的一片最新治沙項目區,草方格里栽種的固沙灌木已經深深扎根,長出嫩枝(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瑋 攝

        近十年來,唐希明越來越覺得,治沙造林不僅需要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精神,更需要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比如,在草方格里栽種沙生植物,種什么、種多少、怎么種,既是個技術活兒,也是筆精細賬。一畝沙地可以扎667個草方格,但工人們只選擇三分之一進行栽種。因為當地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達到2000多毫米,水是關鍵性的制約因素。

        “我們通過這幾年的試驗,發現栽多了,水量不夠用,過兩年樹就死了;栽少了,又不能有效發揮固沙作用?!碧葡C髡f,用試驗結果指導治沙實踐,治沙植綠更加科學,也更加高效。

        一線的治沙造林人堅持與科研院所合作,既用土辦法總結經驗,也從科研成果中獲得助力。他們篩選出一批適宜當地荒漠化環境生長的樹木,總結出“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依水造林、以水定綠”以及喬灌草合理配置等經驗,有效加強荒漠化綜合治理。

        伴隨科學治沙、科學綠化等理念的提出,大量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科研力量投入防沙治沙,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中衛市沙區,由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屈建軍團隊研發的“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可實現工業化量產,效率比過去人工作業提高60%,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在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科研人員研究出人工藍藻結皮固沙技術,可以加速固定沙面,幫助沙化土地恢復生態功能等。

        “科學治沙、科學造林的理念加上先進的技術成果,讓治沙進度不斷加快?!碧葡C髡f,他理解的科學理念,就是需要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推進沙漠生態系統建設。

        這是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拍攝的一片最新治沙項目區(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瑋 攝

        如今在中衛,堅持不懈的綜合治理在沙區形成了一道綠色屏障。

        數據顯示,中衛市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兩側形成了寬1公里的綠色長廊,阻擋了沙漠,保證了鐵路暢通無阻。

        唐希明說,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產業、沙漠旅游業等,中衛市的防沙治沙逐漸形成“人沙和諧、沙為人用”的良好局面,已有12萬人搬到沙區定居。

        關鍵詞: